福建大圣文化新调查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2023-08-15 13:51:52

福州紫竹岩齐天洞府屏山祖殿明代神猴石雕像

闽侯銮浦圣王庙清道光“齐天府”铁香炉


(资料图片)

顺昌宝山南天门“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碑刻

近几个月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联合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整理爬梳有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福建大圣文化有关遗址遗迹进行多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考证,从而对福建大圣文化的内涵有一些新的认识。

从目前掌握的有关资料看,福建民间的大圣文化当以南平顺昌、福州及宁德等地最具典型性。顺昌的通天大圣信仰在北宋就已出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齐天大圣信仰,其相关信俗一直传承至今,因此似可认为闽北顺昌等地应是福建大圣文化发源最早、辐射较广的中心区域。

2005年,顺昌县发现多处元、明时期的“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祭坛、庙宇和碑刻等遗迹。据查,目前顺昌全县有关大圣文化的遗迹及活动点多达120余处,其中尤以“通天大圣”冠名的名号居多。“通天大圣”是宋元话本中的猴神形象,常被写为齐天大圣的哥哥,也有学者认为“通天大圣”是《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前身。

在顺昌大圣文化的有关遗存中,年代最早的为宝山南天门“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并列的“双圣神位”碑刻,据考证,其年代约为元末明初。除了实物资料之外,顺昌县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杨氏族谱》记载了“通天庙”的所在,可以印证当地的通天大圣信仰在北宋初就已出现。宋元话本、杂剧《陈巡检梅岭失妻》《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西游记杂剧》中刻画的“通天大圣”形象,与闽北流行的通天大圣信仰,应是彼此作用的产物。

到了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刻印出版业走向大规模化,以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主角的《西游记》得以反复刊印,广泛流传。当时闽北建阳是全国刻印出版中心之一,正与顺昌相邻,在这样的文化辐射下,顺昌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信仰开始并存交替。在顺昌郑坊乡峰岭村,每逢农历七月廿五日齐天大圣的诞辰,村民们便会组成庞大的接火队伍,从齐天大圣殿一直走到通天大圣神位处,请通天大圣到齐天大圣殿过生日。

从最新调查的有关资料分析,福州、宁德等地的大圣文化内涵与顺昌民间的“通天大圣”信仰不尽相同。福州与宁德同属闽东方言区,宋元以来,由于受陈靖姑信俗以及《闽都别记》《华光天王传》《西游记》等民间文学作品的长期影响,福州、宁德等地民间的大圣文化内涵亦具自己的特色。几百年来,这一区域的大圣文化与陈靖姑信俗文化相互渗透,继而衍变出了丹霞大圣、齐天大圣信仰。

福州地区的民间猴神信仰早已有之。南宋洪迈《夷坚志·福州猴王神记》已详细叙述永泰能仁寺的猴王传说,明《永福县志》记有“猴王墓”。此外,《三山志》《五杂俎》《榕荫新检》《竹间续话》等宋元以来的一些古籍方志对福州“宿猿洞”的蓄猿传说都有所记载。成书于清乾嘉之际的福州民间长篇传奇小说《闽都别记》,就依据“宿猿洞”猴王传说进行一番整理加工,塑造出了福州本土猴神“丹霞大圣”。在《闽都别记》中,陈靖姑降伏了千年红毛猴精作为部将,是为“乌石山宿猿洞之丹霞大圣”。在现今不少主祀临水夫人陈靖姑的宫庙中,都能见到丹霞大圣的身影,如古田临水宫祖殿,福州鼓楼七星井临水宫、仓山龙潭角祈雨殿、晋安宝溪境等。

除却福州本土猴神丹霞大圣外,齐天大圣至迟在清代也受到福州等地民众的崇祀。在2023年6、7月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闽侯的銮浦圣王庙、溪坂齐天府和万安北境圣王宫等祭祀齐天大圣的宫庙中,还分别保存着清咸丰及道光年间雕刻的“齐天府”香炉、石柱及匾额等民俗文物。

大约在明清时期,福州等地的大圣信仰存在着丹霞大圣与齐天大圣信仰相互交替的现象,其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互相吸纳、和谐共处的民间信仰形态,这主要表现在“神班系统”的交集中。如紫竹岩齐天洞府屏山祖殿及其分炉的廨院,都是主供齐天大圣,左右两侧则分别配祀黑大圣、白大圣、丹霞大圣和赤大圣。马尾闽安村的齐天府圣王庙主供齐天大圣,丹霞大圣和红毛猴则分立两旁。在闽侯銮浦圣王庙、溪坂齐天府等处,临水夫人则是作为齐天大圣的配祀而存在。玉树境打铁垱庙则是主供临水夫人,齐天大圣作为配祀立其左侧。据我们采访闽侯当地有关人士得知,闽侯全县如今仍有齐天大圣庙30余座,而仅上街镇就有10多座。这些宫庙多冠以“齐天府”,基本都以齐天大圣为主神加以供奉和祭祀。

2023年7月中旬,我们在古田县进行了田野调查。最新调查资料表明,若说福州地区的大圣文化受《闽都别记》的影响较大,而古田县的大圣信仰则是创造了另一套民间传说故事系统,其文化形态也与福州及顺昌等地有所不同。在古田县凤埔乡白岩山之巅,有一座齐天大圣殿,据《民国古田县志》记载:“白岩洞大圣王庙,在二一都山头顶上,祀齐天大圣,其庙以石为瓦,灵迹尤显著云。”虽未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更久远的记录,但当地文化站保存了曾在此处发现的两座香炉,一座镌刻“千霞大圣”,年代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另一座镌刻“齐天”,为清光绪年间的文物。这说明白岩洞大圣信仰至少在明代就已出现,清代未曾间断,香火一直延续至今。

在古田县民间,白岩齐天大圣殿是当地信众共同信奉的祖殿,每逢农历七月廿五日大圣诞辰和十月廿七日的大圣成佛日,各地信众便会一路上山到白岩洞请香火,每回来进香的信众约有两万人之众,规模堪称庞大。在白岩齐天大圣祖殿及其分炉的大圣殿中,一共有三尊大圣神像,当地人称为大千岁、二千岁和三千岁。三尊大圣神像的左右侧都分别立有一男一女两大副将。

据介绍,齐天大圣左侧的副将是其义女(一说是义妹),名为“月孛小姐”,右侧则是其手下“九曜星君”。月孛小姐之名出现在明代余象斗所撰的神魔小说《华光天王传》中,据称是齐天大圣的女儿,武力高强。九曜星君则是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出场的人物,在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奉命前往捉拿,最后仍败在齐天大圣手下。值得一提的是,月孛小姐因其女性的形象,还继承了临水夫人陈靖姑的神职功能,在正月十五,月孛小姐还会代替陈靖姑为村社儿童举行“过关”仪式。

以上这些田野调查的最新发现,为福建大圣文化的内涵演变及本土特色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参考资料。福建中部多丘陵,西北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唐宋前后,闽西北等地草莱初辟,人烟稀少,各种野兽出没其间。亦如宋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所记:“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逋迩郡邑。穹林巨涧,茂林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这些猿猴经常三五成群破坏作物,骚扰民众,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众猴抢妇的事情。

由于猴患为烈,民间逐渐对其产生敬畏心理,继而产生原始的崇猴习俗。宋代古籍《夷坚志》曾对永福县(今永泰县)民间流传的崇猴习俗有一段生动的记述:“福州永福县能仁寺护山林神乃生缚猕猴,以泥裹塑,谓之猴王。岁月滋久,遂为居民妖祟。”宋元以来,福建各地民间相继流传崇猴习俗,南平、福州、宁德、莆田、泉州等地的大小猴神庙香火旺盛。

几百年来,由于佛道文化以及吴承恩《西游记》的巨大影响,猴神信仰在福建各地逐渐演变为大圣信仰,并流传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其影响力至今不衰。2011年,“齐天大圣信俗”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遗”名录,成为福建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福建大圣文化不仅历史内涵丰富,文化遗存众多,“非遗”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同时还流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台湾地区主祀大圣的庙宇有30余座,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大圣庙宇则超过400座。在顺昌宝山双圣庙、福州屏山祖殿、闽安齐天府圣王庙以及晋江、南安等地的大圣庙中,都可以见到台湾同胞及东南亚等地信徒前来寻根谒祖的身影。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