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破解“去哪儿健身” 办法总比困难多

  • 福建日报
  • 2022-04-16 05:32:06

小朋友在参加足球培训。

市民在福州福道漫步。本报记者 林熙 摄(资料图片)

人们在福州台江智慧体育公园健身。

莆田“党建+”社区邻里中心成为人们健身的好去处。

学生在校园里锻炼。

福建省奥体中心一角

人们在莆田“党建+”社区邻里中心进行篮球比赛。

核心提示

随着我省全民健身需求“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日前,《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从开放时间到建筑空间,从挖掘用地潜力到鼓励社会参与,从用好到好用,《条例》为“去哪儿健身”提出了硬指标,谋划了新路径,一幅全民健身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土地一直以来都是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使用、挖掘体育用地,一直是我省探索优化全民健身供给的方向。

近年来,我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思路不断创新,“去哪儿健身”丰富多彩的解题方案,打开和拓宽了我省全民健身的新载体和新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省全民健身财政投入(含体彩公益金)414128.75万元,年人均投入26.38元;筹集体彩公益金106.95亿元,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的比例达到70.22%。“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增体育场地40394个、体育场地面积2964.4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8平方米。

不过,随着全民健身需求“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日前,《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从开放时间到建筑空间,从挖掘用地潜力到鼓励社会参与,《条例》为“去哪儿健身”提出了硬指标,谋划了新路径,一幅全民健身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盘活存量

思路活,场地就会活

每当夕阳西下,位于福州市中心的福建省奥体中心总会迎来健身热潮。跑步、篮球、轮滑、羽毛球、乒乓球……只要你愿意,总会在这里找到一款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福建省奥体中心主任黄和平表示,由于位于市中心,占地略小,健身群众较多,只能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改善健身环境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发场馆智能化管理系统、改造健身步道、修建室外篮球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无论岁月如何更替,这座福建的全民健身地标,始终都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示着全民健身最动人的一面。

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需要及早补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这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一个补短板的过程中,盘活现有场馆、场地存量则需真抓实干、落细落实。

《条例》提出,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打开校门,开放场地,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从家里开车过来只要10分钟,很方便。如果学校不开放的话,附近就没有什么健身的场所了。”市民陈女士就住在龙岩学院周边,儿子正在上小学,她经常会带儿子来学校操场跑一跑。

她认为,目前来说公共体育设施不足是一个基本现状,学校愿意开放体育设施是很好的,作为市民来说就多了一个便利的健身场所,“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2018年,龙岩市政府下发《龙岩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十三五”期间,龙岩市在全省率先把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向社会开放,多达71所,开放率达80%。

而厦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步形成了“有政策、有规划、有平台、有经费、有保险”的开放经验。

在网上注册,购买保险之后,姜女士通过预约来到厦门外国语学校跑步,“之前去健身房跑,价格太贵;在马路上跑,怕不安全;在小区里跑,路面还不平整”。如今,姜女士的困扰已经迎刃而解,“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既提高了综合利用率,又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

从一开始的14所学校试点到2021年底,厦门市开放校园已达到117所。截至今年1月初,全市共有注册人数已超46.5万人,进校的健身市民达255万人次。

厦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不想开、没钱开、害怕开”等问题,通过活用体彩公益金、引入保险保障等,解决后顾之忧,“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助力全民健康、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乃至社区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而且要实现应开尽开。《条例》提出,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加强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并向公众开放,鼓励体育主管部门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公众开放。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许月云表示,可以预见,随着《条例》的落实,我省必将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分割,统筹安排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夯实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

扩大增量

办法多,空间就会多

与盘活存量不同,扩大健身场地设施增量还需因地制宜、创新推动。

《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2020年开始,福州在省内创新尝试体育用地社会化出让新模式,根据不同地块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公开拍卖、带方案出让、公开招标等灵活的供地方式,截至去年底,福州共出让3幅体育用地,总用地面积约40亩,总成交价为3.38亿元。

福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杨建国表示,创新体育用地供给,是福州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探索,“通过优化体育用地布局及用地指标,合理确定用地结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体育事业,在强化体育用地保障的基础上,刺激体育消费规模”。

与大幅地块的出让不同,空闲地、边角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区域,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金角银边”,也是各地打造“15分钟健身圈”的重要资源。

篮球场、五人足球场,位于福州高新区的福永、福银两条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去年新增了多个运动空间,原先垃圾堆成山的灰色地带,如今变身为“口袋公园”全新亮相。

“以后可以约上小伙伴来这里打球了,骑个电瓶车过来,五六分钟就到了,很方便。”在高新区两园6号路和9号路高速桥下,崭新的篮球场吸引了在附近上班的陈先生,“这个球场有高架桥的庇护,遮阳又挡雨。”

《条例》提出,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和保障交通、市容、安全以及合法利用等前提下,鼓励利用城市空闲土地、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建设或者改建全民健身设施。

为城市的“神经末梢”——社区提供更高品质的健身服务,也是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的难题之一。《条例》要求,既有居住小区体育设施未达到标准的,应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配建体育设施。不具备条件的,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

“早上6点半起床,给孩子做完早餐,换上衣服就去健身。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器材都有,特别全。”詹艳发现,自从有了器材,社区邻里中心的人气比以前更旺了。

近年来,莆田市加快推进“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为创新社区体育治理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莆田从协同共治、全民共享、服务提质、科技赋能等入手,搭建“共享体育平台”,标准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和一条健身路径。

莆田市体育局局长陈凤珠表示,平台有效破解社区体育发展“由谁抓”“抓什么”“抓不好”等问题,推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工作真正落到社区居民身边。

去年以来,莆田在全市38个“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各类小型、方便可及的健身场地设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做优质量

举措实,载体就会实

“有别于其他城市,泉州山线绿道的独到之处,不仅有林木繁花萦绕的绿道,还有自行车专用道供骑行。”对于健身步道,王先生赞不绝口。

泉州山线绿道项目起于泉州市区西湖公园北大门,终于滨海公园,全长约22.5公里,将沿线公园绿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串联成线。

近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挥依山傍水优势,将山林、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等进行整合,打造城市绿道系统,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仅满足“量”的需要,还满足“质”的需要。

沿着福道,漫步福州城;环绕厦门环岛路绿道,边骑行边赏鹭岛美景;踏着泉州市区山线绿道,感受城市生态之美……作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的省份,让老百姓在“绿”中健身也成为如何优化场地供给的解题方式。

《条例》提出,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等地建设健身步道。

毫无疑问,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推进体育公园建设也在近年来成为拓展健身空间的重要抓手。

福州市鼓楼区西河智慧体育公园地处闽江北岸,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体验开放式体育公园,2021年累计服务运动人群超过15万人次。园区内的游泳场、儿童游乐场、智慧跑道和30余套智慧健身器材等均以无偿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西河智慧体育公园总投资2000万元,以省体育局补助的300万元经费为支点,向上申请一般债500万元,银行融资1200万元,实现区财政零投入。杨建国表示,通过多元主体运营,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园区抓住体育消费持续增长的风口,去年已达到整体收支平衡。

目前,我省已建成智慧体育公园28个。“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新建100个智慧体育公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志强认为,随着公园绿地等区域和城市空间不断转变为健身运动场地设施,我省各地也在顺应新需求和新趋势,摆脱“场馆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路径依赖,让居民健身活动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持续提升。

用好“硬设施”,还需要“软环境”来匹配。《条例》要求,促进全民健身设施管理规范化,规定管理责任单位及其管理职责,明确政府的兜底责任,并强化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严格管理。

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健身看起来是小事,但也是群众生活中的实事。有场地却不开放,有设施坏了却没人修,很多这样的“小问题”,随着硬件设施供给的增长,成为新的瓶颈。从问题意识出发,从群众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出发,做好严格管理正体现了为民办实事的态度。

2020年,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指引》,针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维护中出现的权责不清、产权不明、制度不规范、开放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进行了细致指引。

“质”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用好,更体现在好用上。《条例》提出,公共体育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环保等要求,配置无障碍设施设备,并逐步提升智慧化水平。

这些林林总总的举措,正在为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参与健身活动开出不同的“场地处方”,推动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效匹配,贯穿其中的,是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做优质量并行的思路,以及将大众需求摆在中心位置的态度。

本报记者 肖榕 郑昭 文/图

关键词: 福建破解去哪儿健身 办法总比困难多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