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的灵光激活古老的题材

  • 福建日报
  • 2021-12-21 22:00:21

20日,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创作的新编戏《借新娘》在福州大戏院亮相,仙游鲤声剧团演绎得入木三分,博得阵阵掌声。

此前一日,郑怀兴在省图书馆分享他创作的《林龙江》《青藤狂士》《海瑞》《浮海孤臣》等四部与明代有关的历史剧,这是第八届福建艺术节系列讲座的第三场。其创作的心路历程,让广大书友得以从中管窥戏剧之于生命、时代的意义。

“写史剧不仅仅是写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也不是编造一个离奇的吸引人的故事,而是要用思想的灵光去激活古老的题材,使本属于历史的东西,化成也属于当代的、属于你个人的东西。这不是把思想强加于题材,而是自然生成的。”郑怀兴说。

找准与历史人物情感的契合点

“为什么我对某个题材会发生兴趣?就是因为这个题材蕴含着我已认识或未曾认识的真理,我遇到了,如同遇着知音一样狂喜,就产生了非将之挖掘出来,非将之塑造出不可的冲动。”郑怀兴说。

郑怀兴的家乡莆田,古称兴化府,在明代倭乱期间饱受倭寇的祸害。兴化府成为倭寇攻陷的全国唯一府城,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与抗击倭乱有关的风俗民情。

“我一直关注倭患的历史,2004年开始翻阅有关的史料,并以此为背景先后创作了莆仙戏《林龙江》、京剧《青藤狂士》、琼剧《海瑞》和泉州高甲戏《浮海孤臣》。”郑怀兴说。

2004年,郑怀兴读《林子本行实录》时,林龙江的事迹让他格外感动。林龙江出生在莆田,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哲学家、抗倭英雄,也是儒释道三教归一理论集大成者,被世人尊为“三教先生”。

带着感动,郑怀兴创作了莆仙戏《林龙江》,重在刻画这位三一教创立者,如何在倭乱中救苦救难、行善济世的感人事迹。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作者应该找到当代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契合点。”郑怀兴说,将今情注入古事,才能使古人“复活”过来,才能从这些栩栩如生的古人身上发现今人的影子,发现作者的影子,才能引起今人的情感共鸣。

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创作灵感

后来,郑怀兴又陆续创作出《青藤狂士》《海瑞》《浮海孤臣》等戏剧,刻画了徐渭、海瑞、蒋洲、胡宗宪等明代士大夫,重在表现其痛苦的挣扎与人性的光辉,“尤其是蒋洲,如果他招安倭寇首领王直成功的话,就避免了兴化府城的沦陷与仙游县城之战呀……这是我创作这四部明代历史剧的初衷”。

钟情于历史剧创作的郑怀兴,曾摘得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文华剧本奖、老舍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在不断摸索中悟出一个道理——不厚诬古人,对历史怀敬畏之心。

“历史剧首先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历史教科书。应该允许历史剧作者大胆进行艺术虚构,而不必拘泥于史料。”谈及创作中“史实与虚构”的关系,郑怀兴感叹道,要是没有从历史的缝隙细挖下去,他就写不出《青藤狂士》。

“早在1984年,我就对徐渭这个奇才很感兴趣,可是到了2010年才开始创作。我重翻《徐渭集》,看到很不起眼的一篇《贺严公生辰启》,感到困惑与不解。他既写了《狂鼓史渔阳三弄》,借祢衡击鼓骂曹,以颂沈炼、斥严嵩,却为何又替总督胡宗宪代笔,讴歌自己所痛恨的奸佞?由此追踪下去,挖掘下去,灵感就来了。”郑怀兴说,类似的情况在他史剧创作中还有不少。

在郑怀兴看来,养成这种见识或眼力,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他举例说,为何卞和能发现那块后来命名为和氏璧的璞呢,是因为他有这等非凡的眼力。是他发现了这宝玉,玉与发现者已融为一体了,故此名为和氏璧,“编剧与作品的关系,也应该是这种关系”。

本报记者 树红霞

关键词: 第八届福建艺术节 郑怀兴 用思想的灵光激活古老的题材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