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湾”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各类信息的交流

  • 深圳特区报
  • 2021-05-24 18:12:03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界的高频词。打破藩篱、疏通堵点,在共同努力下,粤港澳三地在规则衔接、创新合作等多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大湾区正以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

创新“通”

创新合作是大湾区的“充电器”。为了整合优化区内科技资源配置,粤港澳三地纷纷围绕创新布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近两年来,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机构纷纷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项目达138个。

最近召开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也透露,粤港两地通过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至今已共同资助140个科研项目。双方均表示,将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机遇。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算力达116亿亿次/秒,实现跨境光纤互联、资源共享,为逾百家科技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提供计算服务。

“让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畅快地进行流通,真正形成协同创新,可更好地携手共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对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们纷纷表示,粤港澳在科技合作上各具优势,大有可为。

人才“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庞大,将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特区政府将不遗余力推动大湾区发展,积极鼓励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香港青年参与。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却没有衰退: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

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大量高端企业及科技公司纷纷在大湾区内设立总部。广州、深圳、惠州等地纷纷出台措施,开展项目,积极推进与港澳各方面的交流,为港澳青年搭建创业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

2020年底林郑月娥在她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特区政府将批出1亿港元,为近200家青年初创企业提供资助: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

如今,“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及“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均已启动。其中,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截至4月30日,共有321家企业提供2394个职位,其中有1267个创科职位,较原先预计的高出近一倍。

目前,香港、澳门的主要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办学计划,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建设和香港大学医学院落户深圳,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信息“通”

互联时代,信息为王。“中国第一湾”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各类信息的交流。

信息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前,5G技术也日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方方面面。

在香港,大面积覆盖的5G信号已基本与内地无缝衔接。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总监梁仲贤介绍说,香港户外的5G覆盖已达八到九成,地铁车站已可使用5G信号;更重要的是,香港使用的5G信号频谱基本与内地接轨。

在澳门,5G技术成为经济复苏的期待。澳门邮电局局长刘惠明说,智慧城市是澳门特区政府的发展蓝图,期待5G技术能在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方面为澳门注入新动能。

有关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为一体的完整5G产业链,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万亿元级的5G产业聚集区。

一直以来,机制规则的差异成为三地融合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今这些壁垒正被逐渐打破。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至2021年4月,各级政府已出台逾230部促进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度之异”正在逐渐变为“制度之利”。

从探索到脉络逐渐清晰,到获得众多点赞,机制规则的“通”让三地之间深度融合彰显着无限活力。盟聚四海,共赢未来。只有联合携手,才能不做时代的局外人。

关键词: 中国第一湾 大湾区 信息交流 融合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