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为物种繁衍搭起“鹊桥” 方便扩散、迁移和交换

  • 科技日报
  • 2020-05-29 09:31:30

近日,深圳首条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廊道建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生态廊道在我国并非新鲜事。近些年,秦岭野生大熊猫频频现身、金钱豹带崽“散步”,原因就是秦岭隧道附近在2015年就建设了野生动物通道,恢复了秦岭野生动物栖息版图;在辽阔的林海雪原,横贯俄罗斯和我国的东北虎栖息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近日也发现了野生东北虎的新个体。

可能很多人对生态廊道的概念比较陌生,其实,生态廊道指的是各个孤立生态系统之间的通道,可以方便物种扩散、迁移和交换等。

河南省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卓卫华解释,由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变得碎片化或呈块状分布,如同孤岛一样相互不连通。这势必会导致动物各种群之间的栖息地相互孤立,种群得不到交流,使近亲繁殖愈发严重,最终导致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河南省郑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林斌说,不少人认为,世界上许多珍贵的濒危动物面临的巨大问题是盗猎盗杀,“其实更严重的是近亲繁殖”。

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600多只亚洲狮,全都是1908年人类捕捉饲养的13只亚洲狮的后代,如今它们的体型大不如前。

专家认为,生态廊道能将各自孤立的栖息地连通起来,野生动物通过这些廊道串门沟通,进而交配繁衍。一旦走廊范围扩大,栖息地扩大,就能很好地避免近亲繁殖。

河南省林业勘探设计院研究员王万里介绍,除了天然形成的生态廊道外,更为常见的就是人造廊道。所谓人造廊道,就是根据当地生物多样性特质,人为打造的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它在更多情况下叠加天然廊道而成。

例如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就采用人工生态通道工程连通公路两侧大熊猫自然生境;在大熊猫走廊带公路两侧及林中空地,栽植大熊猫主食竹种秦岭箭竹,同时开展植被修复,增加大熊猫食源,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

据了解,生态廊道建设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动物的活动情况。此前最为常见的是通过野外高清红外摄像机进行摄像监测,近年来,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也开始加入其中。如2019年,阿里云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发了“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程序员只要向AI系统“投喂”大量的野生动物图像,机器就会找出其中规律,从而学会辨别物种,分析野生动物行为。

此外,专家们也在尝试将太阳能无人机航测技术等手段,以及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动物溯源系统,应用到对生态廊道的科研监测中。除监测动物外,监测系统还可以对人、车辆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物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