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视界》:栏目坚持深耕地方文化,坚持小成本高品质的内容制作方向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19-08-07 15:54:55

“这个栏目是我在外了解家乡文化的一个窗口。”今年23岁的许坤是福建泉州德化县人,他是德化电视台《陶瓷视界》的忠实观众,过去4年,在异地求学的他,每周都会拿出一点时间留给这个极具德化地域特色的栏目。“我本科期间就做好了打算,毕业后要回德化从事与陶瓷相关的工作,所以一直关注着,每次在屏幕里看到熟悉的场景都感觉很亲切。”

许坤提到的《陶瓷视界》是德化电视台的精品栏目之一,栏目以“探寻千年陶瓷内涵,彰显文化艺术特质”为宗旨,展现瓷都德化的陶瓷文化史、名家名作、陶瓷品牌、时代特征、发展变化、产业特色等。

《陶瓷视界》从2009年开播,每周一期,10年来已累计播出超过500期,栏目坚持深耕地方文化,坚持小成本高品质的内容制作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收获了一批稳定的观众。

因地制宜贴近百姓

“县级电视台要想在有限的空间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出具有自己个性与特色的广电栏目。”德化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叶振生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德化县拥有上千年的陶瓷文化历史,当地汇聚大批陶瓷工艺师傅。2009年,德化电视台在专题栏目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根据县里的特色和实际,创办了《陶瓷视界》《你好德化》《德化美食》等专题栏目,其中《陶瓷视界》被作为精品栏目之一全力打造。

“我们的资源不如中央媒体、省级台丰富,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距离老百姓最近。”叶振生说,德化县总人口仅20余万,且大多集中于县城,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传播没有任何阻碍。在他看来,本土化制作、选题接地气、表达贴近百姓是《陶瓷视界》栏目最大的优势。

在追求本土化的道路上,《陶瓷视界》进行了多种尝试。曾经,为了播出的效果,德化电视台专门从外地高薪聘请主持人,但反响却一般。后来该栏目改让本地主持人主持,节目尽最大可能多采用外景主持报道方式,上村庄,进农家。“把节目主持放在乡村小院、田间地头,一下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叶振生说道。

同时,《陶瓷视界》充分运用字幕、音乐等元素进行本土化节目包装,使节目做到轻松、活泼,打造属于自己的视听形象。“我们在片头音乐、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力求乡土化、人情化,考虑到德化观众的特点,多采用民间小调和一些欢快的曲子。”叶振生补充道。

12分钟提炼精华

德化电视台对专题栏目的优化从未停止过。2018年,栏目组又在《陶瓷视界》原有基础上,追求新的突破,采取纪实、专题、发现式、专家赏析、主持人探究式等形式,推出了新的名品介绍、古窑址和新人名家巡礼三大系列选题。

其实,《陶瓷视界》一期播放时间并不长,仅12分钟。叶振生认为,在目前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栏目时长短也许就是一大优势。他说:“不要小看这12分钟,提炼出来的都是精华,已经足够让大众了解到大师的艺术作品特色了。”

叶振生向记者播放了一期名为《达达陶舍的“蛙叔”》的片子,视频拍摄了一位旅居德化的异乡人“蛙叔”,他原是一位陶瓷商人,因工作缘故多次短暂停留德化,久而久之竟喜欢上了这个县城,定居了下来。《陶瓷视界》栏目组将镜头对准“蛙叔”用德化乡间老房子改造的达达陶舍,以及他收藏的德化珍贵旧图片,展示“蛙叔”对德化陶瓷文化的热爱,对德化本土的釉水、手捏花技艺的天然敏感,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陶瓷作品。

“你看,我们的取景都是很生活化的,10年来栏目其实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影像来更好地讲述一个又一个德化小故事。”叶振生说,《陶瓷视界》开办的初衷,是希望做一档让百姓认可的精品栏目,因此不追求“高大上”,必须接地气,“要生产观众关心、需要的内容,用服务的意识找选题、下功夫”。

“县级台在继承与创新节目上,不能贪大求全,要量力而行,将有限的自办节目做精致、做好看,节目贵在精不在多。县级台有自己拿得出手的节目,形成自己的台风台容,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叶振生说,这是他运作栏目多年来最大的体会。

此外,记者了解到,《陶瓷视界》在制作上追求本土化、精品化,但是在传播上却没有局限在当地。他们利用资讯网站、腾讯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并利用德化陶瓷主要向海外销售这一特点,随各类陶瓷展会、推介会让栏目走出去,进行展播。2018年,《陶瓷视界》栏目更是入选中广联合会节目交易工作委员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栏目,获文化类30强,受到业界认可。

关键词: 内容制作 地方 文化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