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见执,不谈有无

  • 祖道影
  • 2023-06-25 08:03:59


【资料图】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圆觉汝大智,黙然无言说。

离却一切相,是入不二门。

——祖道影

《摩诃止观》的特色

刘朝霞

五、说法的枢——四悉檀

四悉檀是承自龙树祖师的《大智度论》。在大师的理解中,“悉旧此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是作为梵汉兼举的组合词,而现在一般认为单是梵语的意译。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天台有随义立名的法施精神,因此并不影响其在《止观》中的应有意义。 在天台特色中,四悉檀是从至理无言的实相走向可言说表达的关键,在从本体过渡到现相过程中起着枢的作用。至理无言实不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无决定性,实不可说”。但有目缘,亦不妨“为缘四说”,因缘就是四悉檀因缘。在《止观》卷五中说:“《大经》云:生生不可说……及至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四悉檀因缘也。”因有这四悉檀因缘的转折,才使得菩提树下的证悟能在人间流传。 四悉檀分别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内涵,世界悉檀是对种种差别法的界定与分别,使适宜听闻不同层次佛法的众生,给他们说相应的、使之发欢喜乐听的法;为人悉檀主要是生信,对机说法,培养对佛法的信心;进一步引导他们以佛法为标准,作为行为的轨范,走上修行之路;对治悉檀是以对治为主,修行的过程,是对自我的不断改造的过程,改造的诸多不同的善巧方法就是对治;第一义悉檀是理性,对治得当,渐渐地就可以入第一义中。这是次第说,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次第,适宜哪一悉檀就用什么悉檀。这在《止观》卷一发大心中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四随”,随机而说,随机而用。 运用四悉檀,除对众生(他)的权衡之外,还是衡量自己(自)能力的大小,以及两者之间的隐形因素,这就是作为四悉檀另一个表现形式的“三随”。“若为缘说不出三意:一随情、二随情智、三随智”。随情就是随众生机缘和天赋;随智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随情智就是自他的混合因素。这样四悉檀因缘为佛法的应机利物设计了基本规则,它在给说法者和众生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四悉檀主要是应机,条件如果不成熟,就如《法华经》“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一样,即使条件成熟了还要善于运用: “巧观悉檀……皆为无失,不住调不调等,亦皆无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非无碍也。”若不善于运用,无碍善法也可能成为有碍之法,善法也可能成为不善法;如果善用则不然,文中常破的四种见,说之也与佛法不相违背。“若执四见者,愚惑纷纶……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或说自生境智,乃至或说无因境智,虽作四说,性执久破”。 由此,四悉檀在无相理体到表相化、无言而至语言化,以及自利利他之间,所起的关键性扭带作用可知。

六、对智慧的肯定和运用

在《止观》中,——切法,一切法门都是相对的,善和恶,利和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并且是判断是心与非心的标准,连声闻行者也被排除在外,可是如果耽于菩提心的愉乐中,就成顶堕,虽不堕二乘地,但也不能进趣大涅槃城。在“观魔事境”称为“菩提心魔”。菩提心如此,大涅槃亦是如此,其他一切法、一切见解也都是如此,没有决定性,只有相对的性质。分别判断它们的正确与否,唯一靠的是智慧,若具有正智慧“以邪相入正相,无漏心修还成正法”,“转魔事成佛事,即巧慧”,如果方便行中缺乏智慧,那么四教、四门、四见都将成为障碍,“虽饮甘露”,也将“伤命早夭”。 亦如二谛、三谛。古宋对二谛、三谛的解释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究竟孰是孰非?大师如是说:“常途解三谛都三—十二家,家家不同,各各异见,皆引经论,莫知孰是。若言并是,理则无量;若言并非,悉有所据。为此意故,执自非他虽饮甘露,伤命早夭。……如是等人皆未识随情三谛,若识此意”,那么,就不会产生执谤了。三十二家意见不同谁对谁错?若有一家对则有诸家非,但家家都有依据,不但执诤起,而且也易产生误导法义的可能。大师以慧眼观察,那不过是依智慧方便随缘而说罢了,对二谛的解释也是这样:“庄严家云:佛果出二谛外。得此法意而作意不成,不知佛智别照何境,别断何惑?若今意,出外义则成。开善家云:佛果不出二谛外。不能动异,二乘作义复不成,若得此意,不出义亦成。古来名此为风流二谛。” “此意”是什么意?就是智慧为前导下的四悉檀方便随缘意。佛果在二谛内,或在二谛外,若得四悉檀慧,若得三观慧,“如是导自在说”,四随、四教、五因、五复次也自在说:一谛、二谛、三谛、四谛亦自在说:一切教、一切理、一切法都自在说!不但自在说,而且还自在用。如文中说: “析名本子外道,对破邪析而明正析。何但外邪应须正析,若佛弟子执佛教门,而生见著亦须正析。所谓三藏四门,乃至圆教四门,生四见著。戏论诤兢,自是非他……金销自系,流转生死,宜须正析”。在智慧之剑的指引下,外道之法用之也是正确的。 在大乘十二门中,门门都能通理,“通理则成正见”。如果没有方便慧观破,在一门中生见执,即使是说诸法非有非无也“判属愚痴论”,并被评为“佛法内邪(同上)。另一方面,入阿毗昙堕入有中,入昆勒门堕入亦有亦无中,其前提没有方便慧。反之,以智慧为前导,则四教四门,乃至异解都是正道。以上可见大师在运用佛法时“进退解之,勿一向也”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对智慧的肯定和重视,以其作为衡量世出世法正确与否的准绳。

往期推荐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