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民生 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彰显

  • 合肥日报
  • 2020-12-08 16:37:47

数据显示,我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6~2019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76亿元,年均增长9.2%。税收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保持在8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29.2亿元,年均增长6.9%。

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16~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952.8亿元,年均增长9.3%。

“十三五”以来,合肥财政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扎实推进财政改革,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合肥市财政管理工作于2016年、2019年两次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服务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今年疫情、汛情叠加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全市财政部门不断强化收入预期管理,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市财政运行稳健。

数据显示,我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6~2019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76亿元,年均增长9.2%。税收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保持在8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29.2亿元,年均增长6.9%。

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16~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952.8亿元,年均增长9.3%。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我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支出增幅。

财政政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合肥财政坚持加力提效,扎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条件,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中,全面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保费率降低和今年应对疫情影响的各项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258.2亿元,今年1~10月新增减税降费221.2亿元。“十三五”时期,全市申报发行政府债券1108.1亿元,有效缓解了政府融资压力和偿债压力,有力支持了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医疗卫生及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产业政策精准发力。2018年《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30条”出台,市财政牵头制定实施细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精准有效。2020年,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力复工复产,提前一个多月出台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170条”。“十三五”期间,市财政累计投入政策资金447.4亿元,为打造“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的产业集群、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赋能创新 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三五”以来,合肥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全力保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新高地,全市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9.3亿元。

其中,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为落脚点,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严格落实项目和资金绩效跟踪机制。全市累计投入91.8亿元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有力保障了量子创新院、离子医学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以市校协同创新平台为着力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紧抓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监督全过程管理,助推市校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全市累计投入41亿元支持市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肥开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以自主创新政策为支撑点,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市财政累计投入自主创新政策资金14亿元,对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转移转化和申请发明专利等给予补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

倾力民生 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彰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 “十三五”时期,公共财政支出超八成用于民生,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超过590亿元,每年均实施民生工程30余项,覆盖教育、卫生、住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

市财政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市累计投入污染防治资金259.8亿元,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重大战役,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记者了解到,市财政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全面实施“开门办预算”,创新建立财政支出政策库,在全国率先尝试以政策为支撑引导预算分配,以政策为导向编制预算,对财政支出政策的集中储备、预算编制、动态监控、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市本级财政支出政策全部实现分级分类全程动态网上管理。

关键词: 公共财政职能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