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教产教融合 大城市如何发展职教?
- 中国青年报
- 2020-06-29 09:59:32
这两年,只要提到职业教育,人们就会想到几个振奋人心的数字,去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就在国家再次提出高职扩招的同时,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翻看这个被称为职教“京10条”的文件,“推进职教高考”“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字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内容。
其实,对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来说,职业教育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发展困扰,由于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搬离了城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将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城市的发展能否同向而行?
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北京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看看北京职教是如何破题的。
城教融合,为大城市培养适合的人才
“你会给孩子选职业院校吗?”如果这个问题放在30年前,获得肯定答案的几率会很大。
那时候,北京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当时的中专、技校、职高等成了很多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极佳选择,职业教育为北京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北京作为首都的定位越发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这种定位下,一些非首都功能就被疏解,当我们再俯瞰北京时,那些标志着制造业的烟囱、锅炉消失了。
由此,有人会问:北京还需要职业教育吗?
应该说,一个城市的职业教育一定跟这个城市的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曾经在重庆采访时发现,重庆的职业教育中有很多跟汽车制造、汽车维修相关,而在宁夏采访时则发现,那里的职业教育更多与农业技术相关。
那么,北京呢?
“其实,对北京来说并非不需要职业教育,北京还需要城市运行与管理,北京的职业教育要适应市民高品质的生活。”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说,2018年时,北京便确立了职业教育的三个发展方向:面向高精尖产业、面向城市运行与管理、面向市民高品质的民生,“这是城教融合。”
“我们学校所在地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北京的规划这里未来将是一个世界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善学说,在这个地方办学,就要跟这个“城”融合,学校就要围绕着“宜居之城”“高科技之城”“智能化之城”来布局。
刚刚公布的“京10条”,把北京职业教育的探索更清晰地表述为:“按照北京的产业发展需要和空间结构布局,结合首都人才需求,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城市发展能力。”
另外,与其他城市不同,北京的发展还纳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冀的职业教育也将协同发展,“京10条”中明确“在养老、护理、学前教育、家政服务、健康管理、轨道交通、城市运行、非遗传承等首都发展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人力资源紧缺专业,采用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面向京外省份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已经面向河北省“单考单招”,翻看相关的招生介绍可以发现,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冰雪运动场馆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显然就是在为冬奥会培养亟须的人才。
产教融合,不只停留在口头上
除了“城教融合”,北京职业教育还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
其实,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只不过,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产”和“教”“企”和“校”之间“趋利性”和“公益性”的博弈。
“教育有单独的跑道,企业有单独的跑道,现在就是加一根枕木,有了枕木两条单独跑道就变成了铁路,如果没有枕木就还是各走各的路。”王东江说。
王东江所说的那条“枕木”就是工程师学院。北京在2018年提出,要在3年内建立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
成立工程师学院就能让产教融合之路更加畅通吗?
“教育转型时,恰好企业也正在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采访时遇到青岛海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翔,在他看来,丰台职教集团成立的海尔智能互联工程师学院恰好也契合了企业的发展需求。
“海尔有几万名员工,安装冰箱的,安装空调的,以前工作简单,在墙上打个孔把机器挂上去完事,但是现在不行了。”高翔说,现在智能家居需要的是整体设计,这就要求上门服务的工程师要能理解客户的需求、能设计、能出图、能安装……海尔也尝试过直接培训转化已有的员工,但是很多人从年龄、学历、能力、观念等方面都很难跟上产业升级的节奏。而市场上这样的人才也极其短缺。
企业自己培养和市场招聘都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时,与学校联合培养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产教融合终于不再是学校一端更热衷,企业一端的态度也积极起来。
北京市也给出了优厚的条件,“每建一个工程师学院,企业投入20%,政府投入80%。”用这种方式,仅2019年北京就批准建设了40个工程师学院。
受益的当然不仅是企业。
“用这样的模式,我们的人才培养‘开挂’了。”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校长赵爱芹说,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与前沿企业合作,学校便站在了技术的最前沿,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就站在了最前沿,“而且学校紧跟社会和企业的转型,学校的人才培养也会紧跟着进行转型。遇到困难时也不再是学校自己使劲儿,企业和社会跟我们面临相同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一起用力。”
产教融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不能只停留在会议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王东江说,北京是引企驻校,这个“驻”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企业的生产性环节、设备、工程技术人员都可以“驻”入学校。
校企合作升级,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场变革
在孙善学看来,随着北京的发展和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所说的产教融合也在升级。“现在要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或关键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打开整个行业。校企合作已经进入到学校和产业链合作的阶段。”孙善学说,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场变革。
职业教育以前的教育模式是,先公共课、再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再实习。“很多学生到第三年的时候已经忘了前面学了什么,为什么?因为以前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考完就完了。”王东江说,从2015年起北京便改变旧的教育教学方法,把传统教学计划拆分成模块,学生所学的内容按照生产环节重新组合,最终的考核也不再是一张考卷,而是考技能,“学生的考核的标准就是企业的用人标准。”
在职教界有这样的看法,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有专门的上升通道。“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尝试其实给学生的上升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赵爱芹说,现在以技能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形成一个由技能构成的完整的圆,学生再学习时是在原有的技能基础上的上升,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存在知识之间的割裂。
记者发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已经写进了“京10条”,北京将稳步推进“职教高考”改革,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源,继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市级、国家级和世界级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等拔尖人才搭建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修或从教的通道,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进一步提升培养的政策支持。(记者 樊未晨)
- 两部门发布《意见》:要求各部采取针对性举2022-01-24
- 邓长昌:尽快对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系统2022-01-24
- 黄月珍:推进综合改革打造台湾同胞“第二生2022-01-24
- 李家荣:优化创新生态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2022-01-24
- 黄玲:全方位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在创造高2022-01-24
- 李金算: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数据服务体系打造2022-01-24
- 住建部在全国推进住房公积金“跨省通办” 2022-01-24
-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2022-01-24
- 云南安宁打破农民职业发展“天花板” 开展2022-01-24
- 2021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粮食总产量2022-01-24
- 春节期间辽宁对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2022-01-24
- 辽宁海城市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52022-01-24
- 辽宁盘锦公布12件民生实事 推进高质量发展2022-01-24
- “有梦 有为”周末青年志愿行动在李沧举行2022-01-24
- 听·见 | 动画师变身面塑传承人,这个802022-01-24
- 26名群众代表青岛占俩!高二学生成省政协旁2022-01-24
- 追踪丨全民接力,传来好消息!即墨失联3天2022-01-23
- 立案查处!青岛昌明置业有限公司森林公园项2022-01-23
- 半岛验房丨胶州亿阳金都馨城毛坯房墙面锈点2022-01-23
- “乐动市南”!逛街时与艺术不期而遇,“浮2022-01-23
- 人间烟火气!逛吃、选年货、置办新衣服……2022-01-23
- 浮山湾夜静悄悄2022-01-23
- 民俗大拜年,非遗专家亮绝活!2022年山东省2022-01-23
- 风雨无阻!崂山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足球队员2022-01-23
- 市北区探索服务赋能新路径 营造企业发展好2022-01-23
- 市北区聚焦中医药长远建设,产生“双驱动”2022-01-23
- 福建省一批民生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01-23
- 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福州开幕2022-01-23
- 去年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810亿 今年预2022-01-23
-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