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生产正在提质增效 秸秆成循环产业“香饽饽”

  • 经济参考报
  • 2022-03-01 17:01:53

作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甘肃省的绿色实践由来已久。记者近期采访看到,村民们延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双碳”目标下悄然巨变:村庄更加整洁美观,农业生产正在提质增效,村民生活逐渐现代化、便利化。

秸秆成循环产业“香饽饽”

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被称为“天然的种子生产车间”和“天然种子仓库”。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临泽县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制种玉米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至30万亩之间。玉米制种产业也是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每年收获季后,玉米的副产品——秸秆,曾让这个制种大县“头痛不已”。临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宇介绍,过去处理秸秆的方式非常粗放,大量玉米秸秆被成捆堆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部分作为牛羊饲料,还有部分秸秆无法处理,只能就地焚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泽县加快政策配套,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甘肃鸿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临泽县首批推进秸秆基料化使用的公司之一。企业负责人韩栋介绍,他们将废弃秸秆加工转化为食用菌等生产基质,食用菌生产后剩余的菌渣可销售给肥料加工企业,用于加工肥料、饲料等,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利用。企业每年平均回收玉米秸秆2.8万吨、畜禽粪污1.5万吨。

在多家企业参与处理下,曾经的废弃秸秆成了抢手货:秸秆可以变成生物质燃料;在养殖业方面,秸秆可以实现青贮、氨化、微贮、颗粒饲料等应用;秸秆还可用于生产人造板、保温材料、纸浆原料、包装材料等。

截至2021年底,临泽县建成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合作社16家,食用菌菌料加工企业5家,有机肥料生产企业4家,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4家,新增秸秆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生产能力2.3万吨。

废弃秸秆成为循环产业“香饽饽”,也助力农民增收。韩栋说,企业以每吨800元的价格收购,吸引了不少种植户主动送货上门。

数据显示,2021年,临泽县全县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28.3万吨,可收集量达23.2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1.0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取暖做饭不再“烟熏火燎”

过去在农村,人们取暖做饭一直绕不开煤和柴,屋内墙壁不多久就会被熏得黢黑。冬季来临,北方农村地区常见的火炕更是“大烟枪”,家家户户烧炕取暖,整个村子都会被烟雾笼罩。

在有“镍都”之称的甘肃省金昌市,44岁的村民王成天对烧炕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挎着竹筐去捡麦草、煤块作为燃料;走进院子,黑烟顺着烟囱腾空而上,呛人的味道久久不散;新买的皮鞋没走几步就落满了灰;冬天睡觉,他要么冻醒,要么热醒,火灾隐患也让他睡不安稳。因此他总是向往城市的生活,借着孩子去城里上学的机会,一家人也在城里安了家。

2018年,当地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倡导土炕换电炕,一开始村民们顾虑重重:费不费电?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很少有人愿意换。

技术人员上门细心解说,电炕可以随时随心调节温度,达到设定温度随即停止加热。为了打消村民们对电费的顾虑,技术人员将温度调到最高温,满负荷运载整整两天,算下来一个月电费才120元。

一场“换炕”活动在当地兴起。王成天花了300多元把家里的土炕改成电炕,如今他觉得农村和城市一样好,每到冬天都会回到村里。“空气新鲜,感觉身体都更健康了。”

金昌市自2018年实施农村土炕改造项目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土炕改造2.7万余户。2022年,金昌市还计划实施土炕、土灶、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5000户。金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减少生物质燃料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在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红太阳社区,记者随机走访一户民居,主人蔡金兰介绍,家里几年前就通上了沼气,烧水、做饭、取暖用的都是沼气,相比天然气价格更低,比用煤球更干净,家里现在已经离不开沼气了,而这些沼气正是离家十几公里外一个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站生产的。

有机废弃物掀起“绿色改革”

因为家中玉米地出苗率仅一年就从八成提高到九成,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西河村村民徐志宝成了村里的“红人”。细问之下,他道出秘诀——沼肥。

徐志宝使用的沼肥是他从离家两公里的凉州区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黄羊站用几车牛羊粪换来的。黄羊处理站将畜禽粪污、秸秆、尾菜、厨余垃圾等多种有机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制成沼肥。

凉州区是农业大区,为了处理田间地头堆积的尾菜、牛羊粪污等,当地于2014年启动建设黄羊处理站。负责建设运营黄羊处理站的兰州新融环境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介绍,近年来该站点不断完善产业链,沼气用来供气供电,沼渣沼液等用来生产肥料。目前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8万余吨,设计年发电量达650万千瓦时,已成为当地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类别和累计处理量最多的沼气化处理站点。

“尾菜等通过处理,既可以生产清洁能源,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沼肥按土壤条件科学配比,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郭伟说,农村市场广阔,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广沼肥以逐步代替化肥,将让循环产业的根扎得更深。

“以废换肥”的模式应运而生。农户可自行将有机废弃物送到黄羊处理站,并按一定比例兑换沼肥。从2018年起,徐志宝每年都去兑换沼肥。几年下来,使用过沼肥的土地变得松软,玉米产量提高。他习惯使用化肥的传统种植方式也随绿色实践而改变。

“我以前也不懂啥叫绿色发展,现在村里不臭了,‘废物’也变成‘宝贝’,以后花钱我也愿意用沼肥。”徐志宝说。

黄羊处理站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已逐渐在更多地区推广。当前五个站点预计可实现年处理区域有机废弃物29.1万吨,年产沼气1350万立方米,年产固态、液态有机肥12万吨,年发电1927万千瓦时。

近三年来,凉州区落实相关企业补助资金7000多万元,培育从事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企业26家。一些企业在开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多重应用的基础上,仍在继续探索低温厌氧菌的技术运用,以增加冬季生物甲烷转化效率,实现更低能耗、更高产出。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提质增效 循环产业 绿色巨变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