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网媒看安徽︱地肥水丰、因地制宜 阜南水波逐新颜

  •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 2023-07-12 09:42:29


(资料图片)

水美芡实香,农民采收忙。7月盛夏,安徽阜南县万顷芡实苗即将进入成熟期,绿意盎然的芡实叶长势旺盛。阜南位于淮河中上游北岸,襟带颍淮、承接豫皖,每逢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从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到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阜南人为之悉心擘画。如今,阜南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水田、洼地等优质水资源,积极探索“产业+生态”模式,富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7月11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网络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安徽阜南,看昔日困难村华丽蜕变后的美丽新画卷。

在阜南老观生态农业基地,种植户徐海东正忙着检查305亩水田内芡实苗的生长情况。“这些芡实苗将在今年中秋节前后成熟,经过采摘、清洗、晒干等工序,就能进入市场。”徐海东说,芡实又称“鸡头米”,生于池塘、沼泽中,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得益于阜南地肥水丰的独特优势,每年的芡实都收获颇丰。“通过电商平台,包装好的芡实远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的家门口采摘岗位。”

因水而治、因水而兴,小小“鸡头米”变身成为“致富果”,在阜南郜台乡,依托地势低洼的优势,发展“近水”作物杞柳,“小柳条”也带起了“大产业”。

扎架、缠绳、编织……在阜南郜台柳编生产基地,一个个精美的柳编篮在村民们手中编织成形。“阜南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身为阜南,我很骄傲。”基地负责人张朝玲说,2006年,她和丈夫回到家乡郜台创业,成立公司并组织周边村民们一起编织杞柳篮,“基地产出的柳条芯细、柔韧、色泽光亮,编织造型别致大方,杞柳篮远销西欧、北美,2022年,基地出口额就达到了600多万美金。”

不止是“鸡头米”“小柳条”,近年来,阜南秉承“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的理念治淮治水,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王家坝湿地资源,划定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如今的阜南呈现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喜人画卷。未来,阜南还将倾力打造全域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产业,在实现乡村振兴中探索“降碳”新路径。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洪梦琪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