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权威访谈丨张扬对话朱敏:寻找4.4亿年前的人类远祖

  • 新华社
  • 2022-10-28 17:38:51

人类的祖先是鱼类?


(相关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朱敏院士团队

近期向世界展示了一批

距今约4.4亿年的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

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

英国《自然》杂志

以封面文章的形式

同期发表该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

(英国《自然》杂志选用封面)

一系列新发现背后

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类与古鱼远祖

又有着怎样奇妙的关联?

……

带着很多疑问

新华社记者张扬

走进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与朱敏院士开启一场

跨越亿年时光的探寻之旅

5条鱼

填补人类演化史空白的关键拼图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的巨大空白。

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它们不仅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更为世人呈现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志留纪早期“水族馆”。

朱敏说,本次向世界公布的5条鱼——新塑梵净山鱼、奇迹秀山鱼、双列黔齿鱼、蠕纹沈氏棘鱼、灵动土家鱼改变了人们对过去的很多认识,填补了人类演化史的空白。

用科技手段复原一个“水下王国”

据朱敏院士团队介绍,我们的鱼类远祖其实很小,只有约3厘米长。

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本次研究成果,朱敏院士和他的团队用3D动画复原出了这群4亿多年前古鱼的生活状态。

“时空旅行者”们的运气与坚持

重现迷人远古世界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古生物学家,常年风餐露宿、野外探索,也离不开一块又一块可能都不到拇指大小的古鱼化石。

朱敏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本次的新发现超出了自己和同行的预期。同时,这也是他和团队努力与坚持浇灌出的结晶:在4吨多重的野外岩样中,他们经过了一道道程序、一点点挑选,才最终探寻到我们人类的远祖。

朱敏说,古生物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吸引他和团队不断到野外去探寻——而最后的研究成果是由无数的失败所堆积出来的成功。

时间于他们而言

既是转瞬即逝

也是生生长流

如今

越来越多的远古鱼类

在朱敏院士团队的不懈追寻中

逐渐现出真身

曾经宏大壮阔的“古鱼王国”

正被古生物学家们

一步步拓展着边界与想象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策划:张扬

记者:张扬、刘春晖、马原驰、赵世通、李桢宇、麦凌寒、宋育泽、吴雪聪(实习)

编辑:李桢宇、赵世通、马原驰、宋育泽、麦凌寒

鸣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科院古脊椎所可视化团队

中科院国际科学传播工作组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关键词: 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古生物学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