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他会观云测雨,而且用上了大数据

  • 人民网-强国论坛
  • 2022-08-04 16:41:53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高温频发。中央气象台8月4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18省区市将有35℃以上高温天气。


(资料图)

为何暑热严重?高温天气啥时候结束?什么时候下雨?……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天气的精准预报。

“距离第一期《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已经过去了42年。1980年7月7日,伴随着《渔舟唱晚》的旋律,首期《天气预报》节目与观众见面了,从此开启了气象人的时代,也开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说起我国气象预报发展史,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副主任曹勇在节目录制现场娓娓道来。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现代气象预报出现之前,我们的老祖宗用智慧总结了很多天气谚语,包含了丰富的规律认识。然而,精准的天气预报远不止这么简单,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去做支撑。

“水烧到100摄氏度会沸腾,可并不知道哪个地方会先冒泡。”曹勇解释,天气预报道理相同,精准预测好比要探知天空哪朵云具备降雨条件,其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12年前,研究生毕业的曹勇来到了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工作,成为了一名一线预报员。“刚工作那会儿,天气预报工作的复杂性也给我带来不少挫败感。幸运的是,单位有‘传帮带’的传统,老师傅带着我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细抠,一遍一遍地校正数据,他们用最质朴的严谨和勤奋,领我入了门。”曹勇说那些细节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近距离靠吼,远距离靠跑”是曹勇的日常工作状态。“就是想争取最短时间把更多的预报信息传递出去。”每个月,曹勇都有五到六次值班。在这些昼夜颠倒的日子里,他需要顶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夜里两三点爬起来为清晨的会商做准备。因为反复思考研判自己需要预报的降水落区变化情况而失眠,也成了他值班期间的“家常便饭”。“如果说天气预报为老百姓认知气象提供了阶梯,那我们就是不断雕筑‘天梯’的匠人。”

那么,天气预报到底如何保证精准?曹勇说:“要从‘混沌’中提炼规律,首先得掌握一套相当复杂的技术体系。”

随着我们国家气象观测网的逐渐完善,科技工作者们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双偏阵多谱雷达等迅速了解当前大气精细化的实况,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传入超级计算机中去,再利用数字模式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未来几天天气的变化。“我们的预报员就是利用这样一些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的预报资料,再结合自己天气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研判的。”曹勇说。

在曹勇看来,天气没有休息日,总在发展变化,做预报必须心中有数。作为长期坚守一线的预报员,他深知实际业务中的问题和难点。为了找到办法,“对症下药”,他和团队“挠破了头”。

付出才有回报。曹勇和他的团队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历史回算检验,研发出了依托数据挖掘的“全国定量降水客观预报及集成技术和系统”,将暴雨预报的准确率较三年前提高了10%以上。

我国幅员辽阔,仅靠各地气象站并不足以精确预报,所以更精细化的方式——网格化预报技术成为新目标。“这项技术国内起步晚,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所以需要下的功夫更大。”曹勇说,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和资料以及反复调研试验,团队逐步搭建起“快速滚动更新网格化数字化降水预报系统”,为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为奔波投入于日常研究工作和重大活动保障服务,时常顾不上家庭,曹勇对于家中的妻子、老人心怀牵挂与愧疚。但看到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对着天气图比比画画,时常冒出一些专业名词时,他又骄傲起自己的这份事业,说这是父子之间的“独特浪漫”。

“我们预报员常说,天气预报信息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以匠心,守初心。日夜更迭,寒来暑往,不论暴风骤雨,气象人永远陪你栉风沐雨,为你遮风挡雨。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祖国的气象事业会更上一层楼。”曹勇说。

关键词: 天气预报 中央气象台 气象预报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