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上海的货车,跨过山和大海
- 新京报
- 2022-04-26 14:02:56
“能尽一份力就是好的。”
一张巨大的毛细血管网张开。向南,向东,航船在夜里远渡,卡车越过山峦。三餐的主角,方舱的骨架,被分解成一个个流动的单元,奔赴共同的目的地——上海。
▲4月15日下午,行驶在辽宁锦州的援沪物资车队,队形呈一字长龙,绵延数公里。 受访者供图
当2400多万人口的巨大城市被疫情捆缚,来自其他“肢体”的“输血”,撑起了这场宏大的“体外循环”。
据商务部消息,在“多方帮一方”的联保联供机制下,本轮疫情暴发后至4月11日,已有江西、山东、辽宁、湖北等11个省份,持续不断为上海供应蔬菜、米面、肉蛋等生活物资。
如同一颗颗流动的红细胞,货运司机成为这张血管网上的最小单位。六轴之上,他们装载着沉甸甸的期盼,向着“重启”的春天驶去。
“给‘亲戚’送菜,都好好整”
陈飞站在手推车旁,熟练地捻开一沓红色纸片,拿起一张轻轻放在一袋蔬菜中间,再仔细将袋子系好。
▲4月11日,辽宁省支援上海的蔬菜正在等待打包,每一包里面都将装上一张红色的爱心卡片。 受访者供图
此刻,她的任务就是跟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同伴们一起,将一万多份新鲜蔬菜打包。十几个小时后,包括它们在内的约2300吨物资,将分三批次从辽宁启程,驶出海湾、奔上高速,被送往上海居民的家中。
留给志愿者们的时间并不多。
4月10日晚近10点,救援队才接到任务,这也意味着,要如期运走物资,他们必须次日就完成分拣打包。而那一天,还是大连市部分疫情管控区解除管控的第一个工作日,大部分队员都需要上班。
作为救援队秘书长,陈飞赶忙招募人手。让她没想到的是,很快便有一百多人报名。工人,医生,送外卖的师傅,开公司的老板……许多人特意请了假。这让陈飞悬着的心慢慢安定下来,“大家都亲历过隔离,所以明白上海居民的心情,愿意放下其他工作来做这件事。”
4月11日,一场“硬仗”开始了。早上8点30分,志愿者们准时抵达分拣点。一道秩序井然的“流水线”很快建立:每一个品种的蔬菜旁,都有一位分拣员;另一组队员则推着装有8个包装袋的手推车,依次经过。一圈结束,每个包装袋都盛满了不同品种的新鲜蔬菜,大头菜、辣椒、茄子……它们都是连夜协调而来。
▲4月11日,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正在打包送往上海的蔬菜。 受访者供图
“大部分蔬菜包都有5种以上蔬菜,”志愿者们估测,“每袋几乎都有10斤左右。”除此之外,每包蔬菜都被放入了一张红色的小纸条,上面印着“辽沪同心,携手抗疫;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物资虽轻,真心一片;偶有破损,敬请谅解”。
这之后,它们被装入泡沫箱封存,志愿者们又在箱体上扎几个小洞以便通气。有时候菜装多了,盖不上盖子,他们还得来回调整,不敢太用力,以免压坏蔬菜。
整条“流水线”都遵从着这份谨慎。志愿者们时常互相提醒,如果有烂的、不好的蔬菜,就及时剔出去;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容易破损的青椒和黄瓜。“我时不时还会半开玩笑地嘱咐,‘这都是给各位的亲戚送菜,都好好整。’”陈飞回忆道。
▲4月11日,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组成一条爱心蔬菜打包“流水线”。 受访者供图
从清晨到深夜,陈飞和志愿者们裹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几乎一刻未停。吃饭时他们就地匆匆解决,有人干脆站着扒拉两口,陈飞没有听到一位队员抱怨。汗水顺着脊背淌下,太阳落山时还没有干,“冷风一吹,后背都是凉的。”
“流水线”的唯一一次静止,是需要等候新一批的包装箱运到。趁着这工夫,有人侧躺在纸壳箱上休息,有人窝在手推车里打个盹。
▲万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在等待新一批包装箱送到的间隙里就地休息。 受访者供图
一张爱心纸条的接力漂流
4月12日凌晨,所有蔬菜打包完成。它们连同袋子里的小纸条,一同被装载到货车的冷藏厢,趁着夜色赶往辽渔集团大连湾新港码头。在那里,它们将搭乘“渤海玛珠”客滚船,跨越渤海海峡,抵达山东烟台,再经高速公路前往上海。
事实上,就在陈飞和志愿者们埋头苦干的时候,“渤海玛珠”客滚船大副王立波,就已经接到了这份特殊的任务——他将在4月12日和13日早上9点启程,分别运送两趟装有物资的货车。
▲客滚船船舱内,装有援沪物资的货车由铁链固定,排列整齐。 受访者供图
王立波曾亲自参与这艘船的建造,十分清楚如何安排客舱房间,如何保证安全、做好防疫。但这次,他还要确保果蔬新鲜。
为此,船上特意准备了800米长的电缆和充足的插头,以便为冷链集装箱提供电力保障。王立波还专门加派了巡舱看护的人手,以免出现异常。
与此同时,在辽渔集团大连湾新港码头,站长薛成已经做好迎接货车司机的准备。对司机例行安检、进行核酸检测、取票、将之引导到专门预留的停车场,他与60多名工作人员忙了一个通宵。薛成记不清究竟接打了多少个电话,平时不怎么充电的手机,在这一晚至少充了两次电。
▲为保鲜蔬菜,冷链货车续接电缆连通船舱内的电源。 受访者供图
4月12日清晨,新港码头天色阴沉,雨水落下,在甲板上聚成一个个水洼。货车从坡道上船时不断打滑,王立波和薛成凝神指挥,衣服被雨水浇透。早上9点,“渤海玛珠”准时鸣笛,在绵密的雨丝中,向南驶去。
按照惯例,开航后,王立波可以休息,但这次他却坐不住,不时去车辆舱巡视。“这趟航程大约6个半小时,有的货车司机说时间很短,不用充电。但我们想,上海市民需要新鲜的蔬菜,所以总要亲眼看看才放心。”
“中华复兴号”船长李国江和船员们同样如此。
▲4月13日凌晨2时,“中华复兴号”抵达烟台港码头,货车出舱登陆。 受访者供图
作为亚洲吨位最大、装载能力最强的智能客滚船,“中华复兴号”同“渤海玛珠”一样,被专门指派承担其中一趟运送任务。李国江向公司申请,提前准备了1000米长的电缆,船上80个三孔插座,足够所有货车使用。在6小时的航程中,船员基本没有休息,他们不断巡视,查看冷链集装箱的温度是否有变,以确保蔬菜足够新鲜。
4月13日凌晨2时许,“中华复兴号”靠岸烟台港。港口灯火闪烁,烟台交警已在码头等待,接下来将由他们开路,将货车护送至高速公路。那里是货车司机们的主阵地。为了跑好这一棒接力,他们披着夜色进发。
▲4月13日凌晨2时许,烟台港码头,援沪车队整齐有序地驶向高速公路。 受访者供图
烟台到上海,全程将近900公里。作为一名慢性病患者,以往跑这么远,驾驶员高天宇(化名)会在中途休息三四个小时。但这一次,他和车队其他司机一样,全程只简单休息了两次,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时不时还要查看冷藏箱,看温度是否保持在3℃-5℃。
防护服从未脱下,最终,车队于当晚7点多抵达上海。“很累,但很值。”高天宇说。
200多吨物资的“迁徙”之路
以湖北襄阳为起点,一支由20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正向着上海疾驰。
高速公路接续牵手,拉出一根近1100公里的横向通道,200多吨蔬菜和各类米、面等物资被分载着流动其上,要在十余个小时里完成“迁徙”。
一些细节显示出这支车队的不同寻常。车窗紧闭,大红色的“‘襄’‘沪’帮助,同心抗疫”条幅在风里铺开。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一辆引导车,里面坐着来自襄阳市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两名司机。
▲由引导车开道的车队。 受访者供图
一部部对讲机仿佛无形的大手,把引导车和货车车队紧紧串联在一起。每一道转弯、每一个垭口,伴随着刺啦刺啦的无线电流声,“向左行驶”或者“进服务区”的精准提示在车厢中响起。
从下午两点半跑到天黑透,路灯拉出长长的影子,在车窗外飞一样闪过。来自襄阳市疾控中心的周斌,就坐在引导车里。
4月9日晚9点过,他随同运送第一批物资的车队去往上海。此前,经过与襄阳市卫健委的专家们商议,他定下了这趟行程的防疫方案。其中,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就是尽量减少下车,减少跟外界接触的机会。
按照行业规定,货运司机每跑4个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根据这个节奏,车队在路途中设定了三个休整停靠点。然而上了高速他们才发现,途经的许多服务区,为了防疫已经关闭。
▲在路边简单休整的运输车队。 受访者供图
“我们找了五六个服务区,都没法进去,只能往前跑。”4月10日,运送第二批物资赴沪时,车队遇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难题。襄阳交警大队的王文举还记得出发前领导的嘱咐,要把司机们“圆满地带出去,再圆满带回来”,没想到,挑战比他想象得还要大。
30℃的天气里,即使开着空调,司机孙有军还是被车门把手烫了一下。他在第二批赴沪车队的第三辆车上,500箱口罩塞满了12米长的车厢。
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是宋哲,他跟孙有军相识已有五六年。尽管车队由当地政府招募,但司机们大多是熟人一个拉一个,互相介绍而来。起初,两人也犹豫过,“去一趟,行程码就要带星,路上多少也有些不便,更何况回去还要隔离14天。”但很快,他们就把这些顾虑碾灭:联保联供不能断,“能尽一份力就是好的。”
离上海越来越近了。车队到达上海市区100多公里外的最后一个服务区时,已经是次日凌晨四五点。根据防疫方案,所有人必须在此地,按照医务人员的二级防护标准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面屏、头套、手套、鞋套,把自己包裹严实。
▲襄阳援助上海物资车队顺利抵达目的地,正在进行“零接触”卸货。 受访者供图
这是孙有军第一次穿防护服。坐在昏暗的驾驶室里,他认真地自拍了一张,纪念这趟特殊的长途。
尽管每辆车都配备了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但司机陈红兵说,自从穿上防护服,大家就尽量约束饮食,多一块的水果也不敢吃;有时渴得不行,也多是小抿一口,一瓶水一天都喝不完。此外,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穿上了尿不湿。
天亮了,跟着当地开路的警车进入市中心,两旁的道路越来越宽阔平坦。这是周斌第一次来上海,但触目全然不是电视里常常出现的热闹景象。没有繁忙的车流,没有穿梭的人潮,只有建筑端正、沉默地站在那里,等待整个城市再次“重启”。
“钱不要,菜照送”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是蔬菜生产大县,素有“山东南菜园”之称,常年承担着上海地区60%以上的蔬菜供应任务。3月底,他们接到一份急单——上海市闵行区政府要采购20万斤蔬菜,需即刻启程。
“他们需求比较急,而且要装箱菜。当时我们装不出这么多,只能提供4万斤。考虑到是为了保障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就想着额外再赠送6万斤粗加工的白菜。”兰陵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回忆道,“当晚,领导再次决定,‘钱不要了,菜照送。’”
但运输却成了一个难题。自3月下旬开始,兰陵县向上海运送的蔬菜总量便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司机。
最终,这趟运送任务,落在了荣庆物流宝山运转中心驾驶员周信银和他的同事们身上。周信银老家在兰陵,平时在上海市内跑运输。这次,他们要空着车从上海跑到兰陵,再将蔬菜运回上海。据统计,截至目前,荣庆物流在本轮疫情期间先后运输保供物资100余车次。
八方的支援还在源源而来。4月12日上午11时,在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地区,路边的白杨树叶在风中飒飒作响,一辆大货车正整装待发。
司机吴成林和妻子郑玉红坐在“驾驶楼”里,镇着身后满满当当的物资,那是由喀什市慈善会牵头,向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募集而来的整整8000箱牛奶馕。
▲4月12日上午,喀什市慈善总会援沪物资发车仪式,装满8000箱牛奶馕的卡车整装待发。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场穿越5000多公里的“爱心回馈”。新疆并不在商务部组织的联保联供机制名单中,但对于上海,他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
“上海对口援建了我们喀什的四个县,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4月初以来,喀什市慈善会副会长廉月友始终密切关注着上海疫情走势,“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也想尽己所能地帮助上海。”
在他的号召下,短短几天时间,上百人参与了支援上海抗击疫情的捐赠“接龙”。有捐款人在微信上给廉月友发消息,“虽然钱不多,但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为上海加油。”
物资有了,运输又成了大问题。路途遥远漫长,最常用的铁路运输不能实现“点对点”投送。疫情之下,愿意跑上海的司机也不多。正在廉月友焦头烂额的时候,刚拉完上一趟活、正在喀什休整的吴成林看到了招募司机的消息。略一思索,他主动揽了下来。
“我想得比较简单,这是相互理解的事。一时找不到车,那我就去送吧。毕竟,每天关注上海疫情,我心里也很着急。”他没有多要运费,除去油费,“几乎不剩什么。”郑玉红理解丈夫的善心,也愿意陪他跑这一趟。
挂上“沪喀同气连枝,同心战‘疫’守沪”的横幅,方向盘一抹,大车驶进了高速路。每跑3个多小时,夫妻俩会休息20分钟,之后继续赶路。就这样,每天简单吃两顿,跑到晚上10点找地方休息,第二天一早追着晨星又出发。
车是夫妻俩的第二个家,一年12个月,他们有10个月在车上度过。每年上半年,吴成林和妻子从北京南下广东,再返回北京及周边。下半年,新疆的瓜果梨桃陆续成熟,他就在北京新发地和新疆间往返。从北到南,他一趟就能看尽四季,从北方的沙漠、雪山和骆驼,到南方的柳绿花红,“路上都是好风景”。
这趟路风景依旧,但夫妻俩无心观赏。他们知道,有人在等待。4月19日上午11时,风尘仆仆的大车终于驶进了上海街头。历时7天,这车散发着奶香的新疆特产,被郑重移交给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办事处。
在夫妻俩的大车后面,仍有载着来自新疆援沪物资的卡车车队,接续驶向这里。
“恩人”与回家
对于孟童(化名)两口子来说,接了这单去上海的活儿,就是押上了一家人的生计,“我们就是靠车吃饭的,眼下好多老板一听你去过上海,就不会再喊你拉货。但我们又想趁着年轻,为上海做点儿什么。”
4月12日凌晨6点多,他和妻子瞒着家人,拉着33吨的面粉、挂面,从新乡出发了。带着帮助别人的“使命感”,近千公里的路,他们跑得飞快。然而,通行证有日期限制,核酸证明也在行程中过期,卸完货的夫妇俩只得沿着高速“碰运气”,在一次次劝返中,寻找下一个停靠地。
同样滞留在路上“居车隔离”的司机中,还有来自安徽的杨俊武。3月27日,他从浙江湖州出发,为上海浦东世博方舱医院运送物资。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抗疫,2021年底,绍兴出现疫情,热心肠的他也奔波在“输血”一线。
100多根下水道管重约10吨,200来公里的路,杨俊武4个小时就跑完了。他还记得,抵达的那个深夜,全国各地拉着物资来支援的货车,挤在方舱医院门口,一溜两列,排出去两公里多。“不管挣多少,总觉得为这个国家做一份贡献,干得也有劲。”
杨俊武排到第二天下午才卸完货。饭也没顾上吃,他到青浦装上货,又往江苏昆山赶去。然而此时,高速路口已经堵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下高速,却被昆山劝返。他只好掉头,把货拉回青浦卸下。
在青浦的十多天,杨俊武遇到不少像他一样泊宿在街头的货车司机,每个人待在自己的“方房子”里,困了就到后座睡一会儿。带的泡面吃完了,杨俊武试着拨打网上公布的志愿者电话,有时他们会送来饭菜。
同一时间,在上海市奉贤区一所加油站附近,货车司机邓名(化名)和其他几个滞留的司机正忙着生火做饭。
“我的行程卡带星号,回不去浙江。”他们向当地政府求助,很快便收到一批物资,几人在路边用砖块垒起简易灶台,架起锅炒菜。邓名拍下辽宁车队疾驰而过的身影,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
▲邓名(化名)与其他几位滞留货车司机的简易炉灶。 受访者供图
许多上海居民也注意到了这些远道而来的驰援货车。因为高血压药“断顿”,挺了两天,杨俊武感觉自己晕得厉害。他到网上求助,附近一位居民看见,托志愿者给他送来面包、方便面、牛奶,还有一条被子和一板高血压药。他把对方的电话备注成“恩人”。
4月12日,杨俊武终于踏上归途,但由于行程卡带星,他跑到安徽广德下高速,又被隔离在了老318国道上。当地民警很照顾杨俊武,让他注意安全,还帮他烧开水。有时,附近的医护人员会把自己的盒饭拿给司机们吃。
“说实话,快餐25元一份确实不贵,但我舍不得。”杨俊武说,为了买车,他向银行贷了款,现在每月要还5000多元。车轱辘停止滚动,就意味着没了进项。
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要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
4月20日,邓名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搭伙吃饭的司机们都已各自散去,有的回家隔离,而他因为持有通行证,还留在上海,继续提供物流服务。
曾被他拍下疾驰而过身影的辽宁车队,也已经抵达家乡,开始集中隔离。在旺宇车队队长董晓宇的记忆里,这段回程与众不同。“路过天津时,我在最前面领头,两台小轿车超车过去,司机一直按喇叭,接着他们把车窗撂下来,竖起了大拇指。到辽宁之后也是,不少汽车司机按喇叭点赞,或者摇下窗户冲我们竖大拇指。”
▲4月15日晚,董晓宇和车队抵达辽宁锦州北镇的“司机之家”,接下来他们将进行集中隔离。 受访者供图
隔离过程中,他们不时刷出上海市民感谢辽宁驰援的动态。“心里特别暖和。看到上海人民收到的物资里,也有我的一份努力,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觉得辛苦,反倒感觉去得迟了。”一位货车司机说。
在参与分拣蔬菜的志愿者群里,也有人不断发来图片。那是躺在一兜蔬菜上的红色纸条。4月13日晚,一位上海市民拆开蔬菜包时发现了它,便拍下来发在网上,配以最朴素的感谢。
这或许是志愿者们亲手打包的援沪蔬菜之一,即将走上一位普通市民的餐桌。那15个多小时的紧张忙碌,就此终于有了意义。
- 开往上海的货车,跨过山和大海2022-04-26
- 货源充足 价格平稳 北京粮油储备量可满足2022-04-26
- 同心抗疫,感谢有你,上海记得!2022-04-26
- 上海战疫丨直击ICU:全力救治危重症,医护2022-04-26
- (上海战疫录)10辆“赤膊车”跨越1700公里2022-04-26
- 战疫看点|全力保障金融服务畅通无阻2022-04-26
- 上海市互联网医院分流百姓看病配药需求2022-04-26
- 江苏南京发放补贴“红包” 加快恢复城市活2022-04-26
- 来看!你身边“知识产权”2022-04-26
- 【科普中国】一图看懂居家隔离人员防控要求2022-04-26
- 北京7家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货源稳定 保供2022-04-26
- 从兰陵到上海 一位蔬菜货运司机的600公里2022-04-26
- 他们都叫“张师傅”2022-04-26
- 上海封控区全职妈妈:疫情让邻里关系更加和2022-04-26
- 河南“95后”铁警小姐姐画漫画记录抗疫瞬间2022-04-26
- 独立房间、家人陪护,这里的亲子舱很有爱!2022-04-26
- 上海记“疫”·门丨一扇扇门背后的温暖与感2022-04-26
- 【组图】“守沪者联盟”丨探访上海抗疫一线2022-04-26
- 【凡人微光】热心小伙徒手攀爬6层救人2022-04-26
- 【组图】“守沪者联盟”丨上海:医院增设便2022-04-26
- 【凡人微光】加油!我们都在抗疫一线2022-04-26
- 【凡人微光】大风来袭 森林卫士24小时巡视2022-04-26
- 携手打赢这场仗 让我们共赴《春·光》2022-04-26
- 【助企纾困进行时】江苏:全力保障物流通畅2022-04-26
- 上海现在的“随申码”赋码规则是怎样的?专2022-04-26
- 上海本轮疫情病毒传播路径是怎样的?专家分2022-04-26
- 北京:各连锁超市备货充足 延长营业时间2022-04-26
- 北京:重点保供企业加大备货调货 满足消费2022-04-26
- 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上海疫情形势总体2022-04-26
- 广东:实行闭环管理 全力提升货运物流运转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