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46天 他们为平均年龄87岁的105位“住户”撑起“无疫之家”

  • 东方网
  • 2022-04-26 11:57:36

封闭46天,他们究竟是如何顶着重重困难,为平均年龄87岁的105位“住户”,撑起一个“无疫之家”?从3月10日实施封闭式管理至今,金山区张堰镇敬老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1名员工火速“逆行”返岗

据张堰镇敬老院院长成娜红介绍,敬老院里目前共有105位“住户”,包括7位重残年轻人、四十几位瘫痪老人,平均年龄87岁,其中40%已达九十岁。3月10日,接到通知后,包含两位门卫、一位后勤保洁、两位厨师的21名员工收拾行李、紧急就位。

于是,敬老院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隔绝的“小世界”。为了防止病毒侵袭,老人暂停外出、家属暂停探望、员工暂停回家,严守严控第一道门——院门,且谨遵“物品三次消杀、非必需不接收、人与人不接触”这三条要求,杜绝传染源进入院区的可能。

敬老院外设置了一个架子,上面放了纸笔,凡有访客想送物品进院,门卫会询问所送物品,非必需则退回;必需则提醒其将物品放置到架子上,并在本子上作好记录。待访客走后,门卫出院对物品和纸笔进行消毒,半个小时后再次消毒方可拿进院内,之后护理员会进行第三次消毒。

“老人抵抗力差,而且几乎都没打疫苗,所以我们必须更严把控。除了三次消毒、无接触接收,我们还对‘必需品’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成娜红解释:“药品、食物、防疫物资是必需,而换洗衣服、洗护用品这类生活用品,大家就是熬!”

简单一个“熬”字,囊括了众多酸甜苦辣。“来的时候以为十天,结果一待就是四十几天,大家都只带了两三套衣服,还全是厚衣服。洗澡洗头的、涂脸的、女性用品都没多带。”但是为了降低风险,所有人都全无怨言地熬着,“熬不下去也要坚持”!

防控之弦须臾不敢松懈

拒“疫”门外并不代表高枕无忧,院内的防控之弦也从未松懈。

据了解,每天的三次院区全面消杀、老人用品消毒擦洗,两次体温监测一样不落,核酸采样也是必须。“前期,核酸采样由外来医护人员完成。后来,考虑到老人接触外来医护人员的风险问题,我们决定自行进行核酸。”成娜红介绍,“工具都是专门的核酸检测机构送上门的,我们照例消毒三次。至于操作,我们是看视频学习的。”

防控是“守护”的一部分,那老人的用药和就医怎么办?据悉,由于老人们的病历卡都在家属手上,时常有村居工作人员受家属委托前来送药,药物属于“必需品”,经过消毒后都能进院。偶有某位老人药物不够的情况,便采用“借调”的方式,先借用其他老人的相同药物,待家属配药送过来后再还。

此外,在封闭式管理前,敬老院内便准备了基础医疗设备和常用药物,且还有一名保健医生一同封控在内。“小病小痛都能解决,严重的话就要通知家属或叫120了。一般送出去的就不能再进来,要么回家要么住院,直到敬老院封控结束。”

费尽心思让老人舒心、安心

封闭式管理以来,受条件限制,敬老院餐食单一了许多,“敬老院有专门的食材供应商,一开始他们过不来,上海润静果蔬专业合作社就捐了一批给我们。后来供应商把通行证办下来了,一周来一次,送的都是放得起的、不容易坏的。”成娜红无奈道,“后来我就寻思着能不能改善一下。正好,我们中间有人有点小手艺在身上,会包包子。我就让供应商捎上两包面粉。”4月21日,工作人员包了好几屉包子,让老人的早饭不再是单调的粥和酱菜。

为了照顾老人的牙口和口味,所有餐食都会煮得软烂易嚼些。而针对瘫痪老人,护理人员则会用粉碎机将饭菜打成糊糊后再喂食。除了喂饭,护理员还需喂水、洗漱、擦身、换尿片、洗衣服、扫地、拖地、消毒……即使因为人手不足而难有歇息,护理员们还是尽职尽责地照顾好老人的方方面面。成娜红还与一位男同事捡起了儿时的手艺,为老人和工作人员们理了发。

即使努力营造了一个舒心、安心的环境,长期的封闭式管理还是让老人产生了郁闷和恐慌。为了缓解、安抚老人的情绪,敬老院给每个员工补贴了通讯费,“打电话、开视频都行,让老人想跟家属聊天就聊天。”成娜红表示,“什么都不知道是很可怕的,反而会更恐慌。所以护理员们会讲一些外面的新闻讯息给老人听。”

在疫情久久不散的阴霾下,张堰镇敬老院的“养老人”们身体力行,将“既要把老人作为别人父母去尊敬,又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父母去爱护”这句职业箴言变为群体行动指南,不退缩、不后悔,把对社会的责任、对老人的关爱体现在细微之处,落实在行动之中。

(张堰镇供图)

关键词: 镇敬老院 工作人员 医护人员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