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她是天地连线的“眼睛”和“耳朵”

  • 钱江晚报
  • 2020-05-13 15:20:38

易欣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飞控现场。

晚上6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易欣匆忙扒了两口饭,赶回机房继续加班。

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易欣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准备近期的一次航天任务。

作为一名从业25年的航天人,神舟、天宫、空间站……是易欣航天生涯里最深刻的几个名字。

虽然没有出征苍穹,但她和的同事用“图像、话音”记录着航天器的轨迹,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易欣至今记得,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时,她作为“天地通信员”,将杨利伟的声音传输出去时,内心无比激动。

今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五个航天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浙江籍航天人易欣,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让我们看到航天器升空背后,一名普通航天人的情怀和坚守。

她是天地连线的“眼睛”和“耳朵”

每次载人航天发射,不少人都会守在电视机前,关注航天员的一举一动,舱内穿梭、实验的场景,甚至吃饭、休息的瞬间。

而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画面,都是通过一位浙江籍的女高级工程师易欣传送出去的。易欣所在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天地通信岗位,被称为连通天上和地面的“眼睛”和“耳朵”。

任务期间,天上下来的所有图像、声音源,都会第一时间汇集到易欣手中,然后经过一些特定的处理原则,把最好、最优质的的图像、话音传送到指挥大厅。而指挥员的语音和视频也是经由她手发出,并最终送到航天器上。这一接一发,就实现了指挥员和航天员之间的通信。

“天地通信不同于一般地面通信,在轨航天器和地面之间,要通过多种通信手段建立联系,例如‘神舟十一号’,就有三种通信手段:中继卫星、USB系统、超短波系统。”面对不同途径的来源,易欣需要时刻查看语音波形,分析接收信号,然后选择最好的画面声音切送出去,保障通信连贯性。

意外也会发生。“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前的一次演练中,信号突然中断,20秒后才恢复正常。易欣和团队立即连夜调试,经过多次验证后,最终确保了那堂45分钟“太空授课”直播画面零失误。

每次载人航天发射,易欣负责天上地下所有图像、声音源的接送任务。

易欣说,天地通信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于通话和问候,还是在轨航天器与地面指挥中心信息传输主干道。它利用国内外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和中继卫星构建的航天测控通信网络,不但把航天控制中心与各测控站、航天发射场以及回收区联系起来,更是为天地通信系统提供了陆海天全方位支撑。

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地图像是飞行器运行状态最直观、有效的体现。由于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图像源很多,同时在交会对接等关键时段图像源切换频繁,这些都需要易欣快速准确地标识当前的图像内容,让地面指挥员第一时间正确掌握图像信息,实施决策。

为了让天地通信为任务提供更好的飞控支持,易欣和团队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载人航天系统通信设备的设计。“针对任务中的一些新的需求,我们会在设计阶段和厂家进行深层沟通,让设备更加贴近实际任务需求,功能更加强大,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易欣说。

她曾监听到来自天上的火警声

迢迢天路充满奥秘,却也遍布风险。对于长期高度紧张工作下的“天地通”岗位而言,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在易欣的记忆中,最为紧张的一次任务是“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

出舱时间定在下午4时30分左右,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外测控站能够共同观测到飞船在天上40分钟的活动情况。

可是,当翟志刚拉动舱门时,舱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打开。

看到舱门迟迟没有打开,在地面监控的易欣开始有些着急,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时间在毫不通融地往前推进,如果飞船飞出测控区,图像就不能下传回地面。幸运的是,经过7分钟的全力操作,轨道舱舱门终于打开了。

但下一个“意外”又接踵而至。易欣突然监听到了火警声,在返回舱内负责值班的景海鹏也随即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

如果说,刚才开舱门已经令人心情焦虑,这样的火灾警报,则更让易欣胆战心惊。

此时,由于开舱时间过长,“神七”已经飞出了某测控区,地面与“神七”失去了音视频联系。监控中的画面一下子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马赛克,音视频同时被卡住,断断续续。

“天上到底出了什么事?”在失去画面几十秒之后,易欣才重新与天上建立联系,当得知是误报而虚惊一场时,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才稍稍松了口气。

随后,翟志刚拿起国旗在太空中飞舞飘扬的画面出现在全世界面前。

这时,易欣根本来不及去感受如此震撼的场面,她还在紧张地进行手中的操作。“当时受条件限制,每个测控站通信时间很短。为了保障出舱过程有连续画面,我们要提前熟悉好测控站的顺序和跟踪时间,以便到点后进行人工切换。”一边监控画面和声音,一边在10多个测控站之间切换,易欣从未如此手忙脚乱。

“虽然我是第一个接收到画面的人,但当时并没有心思去感受。直到任务结束,我又重新去看了回放时,才真正体会到了震撼。”易欣说。

她从事航天25载,想现场看一次发射

易欣是浙江温州苍南人,至今已在航天岗位上坚守了25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发射任务,从天宫实验舱到天舟货运舱发射,她从未缺席。回看与国家航天事业共同走过的足迹,她庆幸当初的选择,“二十多年来,每次看到任务成功时,我都会对自己会心一笑,为自己的工作自豪。”

易欣至今已在岗坚守了25载。

1995年,在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设计时,易欣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参与载人航天通信设备的研制,伴随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时,受限于有限的地基测控站,输图像天地之间还无法传,只能进行少量的声音测试。“‘神舟五号’杨利伟上天的时候,语音的质量也不是很好,噪音比较多。”易欣回忆说。

直到“神舟八号”任务,中继卫星的正式应用为天地通信提供了更宽的传输带宽。再加上编码体制的进步,天地间话音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到“神舟九号”时,航天员甚至可以在太空中,享受到来自地面的高保真品质的音乐。

“神舟十一号”发射时,两位航天员在太空中还接收到了纪念长征80周年活动的实时新闻。大家在鼓掌,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跟着鼓掌,天地之间实现了互动。之后,航天员景海鹏在天上,与地面的家人、同事,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地面在吃蛋糕,天上也在吃蛋糕,大家双向可视交流,时空距离近在咫尺。”易欣回忆道。

那一刻“天地互动”的意义,更是为空间站阶段打下基础。易欣说:“未来空间站需要长期驻留,可能对于图像和语音需求越来越强。利用天地通系统,我们不仅仅提供短时间的新闻资讯,还可以有一些实时的互动。比如大厅的指挥人员跟航天员视频通话,航天员更是可以拿起天上的电话,就能拨给一个希望联系的朋友。”

在老百姓看来,一线航天人最大的福利,莫过于能在现场“零距离”观看航天器发射。但对于易欣这样的幕后技术人员来说,这样的机会依然“奢侈”——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易欣从未实现这个心愿,她有些遗憾,“希望有机会能够去一次现场,亲眼看看火箭升空的场景。”

关键词: 神舟十一号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