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红线”外耕种面积方可保障粮食安全
- 科技日报
- 2020-04-17 11:48:57
连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国及地区为防止本土出现粮食供应短缺问题,启动了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政策。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一轮各国评估是否有可能遭遇“粮荒”的粮食安全“反思潮”。
就我国而言,受耕地面积“红线”影响,粮食耕地面积大幅度“扩容”并不太现实。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主要聚焦在以科技提升耕地亩产量,及挖掘“红线”外可能“无中生有”的粮食耕种面积上。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发展耐盐碱水稻方案,就有望增加“红线”外耕种面积。
围绕袁隆平院士这一目标,近年来,全国科研人员不懈攻关,已在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种植上获得“初体验”。14日,在海南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期间,袁隆平院士再度向外界发声:“通过杂种优势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结合,我对实现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重大突破充满信心!”他坚信“杂种优势利用+耐盐碱基因”,是实现耐盐碱水稻育种目标的关键。
如何将这一目标实现的“底盘”巩固得更牢?我国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技术发源地湖南,拟围绕耐盐碱水稻核心技术创新,打造全国性科技协同平台,助力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据初步设想,该平台拟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分布于多省份的相关研究单位共建。
“针对我国盐碱地分布广、类型多样,研究优势单位、平台和人才队伍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协同平台拟实行‘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模式建设,组织全国最大范围的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储备国际领先的盐碱地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搭建国际一流耐盐碱水稻研发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产业链国家高端创新人才队伍,打造耐盐碱水稻创新型产业集群。”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谈及协同平台构想时说。
而据湖南杂交水稻中心消息,技术路线上拟利用杂种优势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构建不同盐碱地生态区耐盐碱水稻丰产高效应用模式并大面积示范。
“今年,我们在辽宁省盘锦市新兴镇开展耐盐碱新品种试种,示范面积大概30亩。”正在盘锦“蹲点”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说。
仍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则透露,今年,在袁隆平院士亲自安排下,他们已在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肇源、吉林大安、辽宁盘锦等全国10省份地区部署耐盐碱新品种示范,部分示范基地现已完成播种。
-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2022-01-24
- 云南安宁打破农民职业发展“天花板” 开展2022-01-24
- 2021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粮食总产量2022-01-24
- 春节期间辽宁对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2022-01-24
- 辽宁海城市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52022-01-24
- 辽宁盘锦公布12件民生实事 推进高质量发展2022-01-24
- “有梦 有为”周末青年志愿行动在李沧举行2022-01-24
- 听·见 | 动画师变身面塑传承人,这个802022-01-24
- 26名群众代表青岛占俩!高二学生成省政协旁2022-01-24
- 追踪丨全民接力,传来好消息!即墨失联3天2022-01-23
- 立案查处!青岛昌明置业有限公司森林公园项2022-01-23
- 半岛验房丨胶州亿阳金都馨城毛坯房墙面锈点2022-01-23
- “乐动市南”!逛街时与艺术不期而遇,“浮2022-01-23
- 人间烟火气!逛吃、选年货、置办新衣服……2022-01-23
- 浮山湾夜静悄悄2022-01-23
- 民俗大拜年,非遗专家亮绝活!2022年山东省2022-01-23
- 风雨无阻!崂山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足球队员2022-01-23
- 市北区探索服务赋能新路径 营造企业发展好2022-01-23
- 市北区聚焦中医药长远建设,产生“双驱动”2022-01-23
- 福建省一批民生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01-23
- 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福州开幕2022-01-23
- 去年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810亿 今年预2022-01-23
-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2022-01-23
- 吴棉国:完善网约顺风车监管机制2022-01-23
- 爱心来接力 别样过小年!青岛市第126例、2022-01-22
- 给酒驾保驾照 让醉驾免刑责? 女子凭“运2022-01-22
- 广东海警局查获特大走私冻品案案值逾2000万2022-01-22
- 广州市消费维权服务站已超过1000个2022-01-22
- 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广州外卖骑手数量平稳2022-01-22
- 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 均为珠海报告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