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社会年味儿 “这一届”年味儿披上时尚外衣

  • 人民网
  • 2021-02-26 10:11:12

年味儿是什么?是儿时庭院里噼噼啪的鞭炮声、兜里鼓囊囊的压岁钱,是长大后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街上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抑或是后来手机里满屏的红包、心里默念好运来的集福卡。

生活变化,科技发展,身边的年味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呈现新形式,但这股藏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从未变淡。

传统与创新似一对孪生兄弟,交织共生。“他们俩”被一群年轻的“设计师”视作珍宝、捧在手心、汇入脑海、融入设计。年味儿新内涵、新形式的背后,是年轻的“设计师”对传统年俗的全新打造,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积累和智慧,传达出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与向往。

1.匠心,在接续与重构间传承发扬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起年画,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面目肃然的二位门神,或是憨态可掬的送财童子。而在“年画女侠”刘钟萍这里,年画早已不是老样子。

用“脱单神器”“行桃花运”来解释传统的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过”来解释状元及第;用“二孩神器”“儿女双全”来解释传统的送子娘娘……她把年轻人感兴趣的语言巧妙融入传统年画,让佛山木版年画里的诸神以崭新形象出现。

85后青年刘钟萍,是佛山木版年画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从2014年跟随师父冯炳棠接触木版年画开始就一直从事木版年画事业,并沉迷于此。在刘钟萍看来,年画承载着人们代代相传的美好情感,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画的记忆也出现过断层。“接续很难,一幅作品仅简单依靠‘好看’这一条,无法达到效果。”刘钟萍说,要想办法将非遗带入大家的生活,它才有生命力。

就这样,潮流热词和流行形式一点点融入刘钟萍的年画创作,深受年轻顾客欢迎,帮助木版年画打开了销路。但刘钟萍明白,时尚的表达理念,其实也离不开传统。她说,年画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

与古老的艺术形式一同传承的,还有手艺人的匠心。80后民间艺术家谢范生是福建南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木工艺画的第三十二代传承人,出生于竹木画世家,深受父辈精益求精的品格影响。“每件作品都该尽力追求完美。比如制作色彩时需要充足的自然光来分别色系,遇到阴雨天就只好放弃。等到太阳出来,我也心情好的时候,再来完成这些作品。”他说。

为庆祝辛丑牛年的到来,谢范生从四年前就筹备复制韩滉《五牛图》来制作《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这已是他第三次复制了,过去的《五牛图》采用8个色调,这次突破到了13个,并且实现了1∶1大小的还原。面对厚薄不一的竹衣,他掌控炭火温度的手法越来越纯熟,牛绒毛的走向和光感越来越逼真。看着这幅好像刺绣品的《五牛图》,很多人想象不到这是用竹木做出来的。

“我希望以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定位,精准地表现传统文化。”谢范生说。

2.祈愿,以新的“格式”在虚拟空间表达

云拜年,已成为“新四大年俗”之一。借助表情包来云拜年,也成为最方便实用的选择。

“我们平时聊天经常喜欢搜集各类好玩的表情包,传达一些文字传达不了的情绪。”热衷使用表情包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吴冰玉,今年年初参与了一项被她评价为“好玩”的项目——制作年画表情包。

“年画话年”系列表情包,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博带领的设计团队制作,设计上借用木版年画中的神仙形象,加以矢量化造型和波普风的动态表达,使之融入年轻人的热门话题和聊天场景。

“萌”是表情包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设计中,吴冰玉从木版年画的印刷质感、线条特色、人物关键特征上寻找灵感,再将传统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化处理。例如对钟馗这个威武、威严的人物形象做萌化处理,让他变得更加具有亲近感,有了“又凶又萌”的喜感。

在设计中,大家确定了一个基本理念——要想增强传统年画在移动网络中的渗透力,就一定要突破常规。吴冰玉在设计抢红包专用表情“再来一个”时,开始用的是朱仙镇年画中“马王”的形象,因为马王有三眼四臂,非常适合抢红包“眼观六路,手抓八方”的感觉。后来在一次讨论中,导师原博指出朱仙镇年画中也有“牛王”的形象,今年也正好是牛年,于是他们将“牛王”和“马王”合二为一。长着牛角的三眼四臂“牛马王神仙”就这样诞生了,成了表情包里唯一的“合体神仙”。

“这是一次很好玩的尝试,年画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而创造的,在新的时代,我们就在表情包中做了一个大胆的设定。”吴冰玉对成品十分满意。

“我们年轻人可以用现代年轻时尚的方式去传承‘年味儿’,让传统文化能够融入现代社会。”团队成员、设计系研究生陈璐说。

春联是“年味儿”里的又一大文化形式。今年春节前,光明日报发起了“全球共写新春联”的互联网线上活动,90后青年刘梦是活动执行人之一。

活动开启前,她对人们的参与度还没有十足把握,可实际效果远远超出整个团队的预期:活动征集到近万副线上春联,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华侨和外国人发来的短视频……

谈起设计活动的初衷,刘梦说道:“春联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优雅、体面的表达方式,今天仍旧为人所喜爱。它传递着文化记忆中一种古老、朴素的情感。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家过年的方式可能有变化,但对年俗的向往始终在。”

“他乡守岁,幸福何方不增岁;就地过年,平安在哪都是年”,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是此次获奖春联里的“人气王”。“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它与当前环境和心境相符,是今天的表达、此刻的表达、生活的表达。”刘梦说。

3.设计年味儿,是件“瞻前顾后”的事儿

今年的春节,有点特殊。

随着就地过年的倡议在各地得到响应,如何让不能回家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成了许多年轻策划者的课题。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85后青年吴楠,与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银饰在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晋工”银饰享誉一时。吴楠所在的团队就此原创打造了“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吴楠说:“博物馆要将历史知识与文化文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

如何才能让历史“活过来”?吴楠想到了“邀请观展者做手工”的方法,让它与展览主题相配合,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能切身体悟历史。山西的银饰品类众多,有头饰、耳饰、项饰等,可以给观众们发互动材料包,通过“传统银饰知多少”的线上微课堂,让观众们制作“金丝婉转”掐丝画、“饰美牛年”绒花发簪等。此外,山西青铜博物馆还举办了“福牛贺新岁 文物话新春”的直播活动,观众们可以一边拿着自己制作的“长乐未央”的走马灯、“迎新纳福”的醒狮灯,一边看直播。

就职于河南省文化馆的80后青年王濮希望借助春节活动,唤起人们对乡土的感情。

黄河、美食,构成了不少人心目中“老家河南”的乡愁。美食承载着年味儿,也饱含着期盼。于是,王濮规划着将这些元素利用起来,去黄河岸边录制舌尖记忆。扛着摄像机,走在黄河边,拍拍那些新鲜出炉的美食。

2月4日,“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全国“村晚”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分会场正式上线,村民们的拳头功夫、洛河大鼓齐上阵,全网有77万余人次点击观看。回想录制过程,王濮觉得虽然教村民演出、联系舞台的工作很辛苦,但看到他们展现自己、享受新年喜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今,像王濮、刘钟萍、“年画话年”团队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打造现代社会年味儿的主力军。原博认为,这一代年轻人要传承和创新年味儿,需要学会“瞻前顾后”。“这意味着一方面要温故而知新,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传统年俗及其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提炼挖掘其中的文化、艺术及审美价值。”原博说,“另一方面要探索未知,了解科技发展对媒体环境和生活形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思考如何以年轻的视角将传统的年俗与新媒介、新载体、新平台进行合作,探索创新转化的新模式,以设计联结起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